学研探索重庆自然资源文化研究

栏目推荐

年伊始,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主办的《城市地理》杂志推出全新栏目“学研探索”,为读者打造一扇展示与研究规划和自然资源的窗口。

提示:本文约字,阅读耗时约15分钟

《城市地理》

年第1期

重庆自然资源文化研究

学研探索

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城市典型。其“山、水”自然资源与人文“乡愁”的紧密联系,为自然资源文化研究提供了广袤沃土。

1自然资源文化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自然资源文化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狭义上看,《辞海》将其定义为:天然存在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从广义上看,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涉及文化、伦理和价值观等。

自然资源文化,目前在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但与自然资源文化内涵有关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文化地理学家卡尔·奥特温·苏尔提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孕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因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人文属性,即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资源时能够发掘、创新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并以文化为中介调整自然资源本身。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了“资源文化”的名词含义,即“国家或地区、民族或公民关于自然资源形成与演化、开发与保护、利用与节约等方面的文化的总称”。

进入新时代,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深入人心,可以认为,自然资源文化是包含“矿、山、水、林、田、湖、草、海”的文化,是全面涵盖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资源规划、勘探、利用、保护的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系统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2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文化的探索

建设国家公园。年,美国建设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随后设立了国家公园局专门负责全国国家公园事务。年,美国将国家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统一交给国家公园局管理,国家公园初显文化属性。年《美国国家公园的21世纪议程》中规定“有效保护美国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保护国家公园的文化特征”,国家公园也越来越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表征。目前,全世界已有多个国家设立多达余处风情各异、规模不等的国家公园,对显化自然资源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打造文化产业。立足自然资源打造文化产业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年云南龙陵县首次发现黄龙玉,龙陵县将其列为重点项目并积极塑造黄龙玉“文化者”身份进军玉石市场,专门成立龙陵黄龙玉协会,积极组织商家参与国内各大珠宝玉石展会及“天工奖”评选活动等,致力宣传推介黄龙玉产品。年,黄龙玉被国家正式收录进入《国家珠宝玉石名录》,其也同温泉文化、滇西抗战文化一并成为当地的“三大宝”。

发展生态旅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比如,贵州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优势,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大力挖掘旅游人文内涵,把自然资源变成发展要素,提出了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明确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的目标。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继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之后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贵州一跃成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业延续“井喷式”增长,生态旅游持续发展同时,自然资源文化内涵也愈发丰富。

构筑特色建筑。不少废弃遗留矿坑,经过创意改造可以化废为宝,形成独特景观。比如,上海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藏匿着一个周长千米、深达88米无法填补的废弃深坑,是一处与青山绿水格格不入的矿业遗迹。通过强调山水意境之美,营造自然诗意的归属感,上海已化城市伤痕为瑰宝,将深坑打造成一座与众不同的全球知名酒店。年,深坑酒店被列入美国国家地理《伟大工程巡礼》系列节目之一,被其称赞为自然、人文、历史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

3重庆自然资源文化禀赋

重庆具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大山大川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巴渝人民在开发、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历史中积淀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文化现象,形成了独具重庆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禀赋。

山水文化。重庆山势起伏,纵横交织,市域内华蓥山、大巴山、大娄山和武陵山等山系四面合围,主城区境内云雾、缙云、中梁诸支以及铜锣、明月等数十条山脉平行成阵列,形成世界罕见的川东平行岭,成就了“山城”盛名。重庆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等水系滥觞于高原深谷,以开山辟峡的磅礴之势滚滚向东,造就了“江城”美名。重庆的大山大水孕育了深厚人文底蕴,巴山渝水间处处显露文化特色,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等古代文人墨客多钟情于此,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盛赞巴渝山水的名篇佳作传承千古。又如:清巴知县王尔鉴访遍境内山川名迹,甄选出“巴渝十二景”并逐一赋诗,其中山有华蓥、歌乐,水有长江、嘉陵,城有宵灯、晚渡,汇集重庆母城与巴渝山水间既雄阔又邈然的自然美,升华了巴渝人的乡愁内涵,成为城市名片流传至今。

地名文化。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重庆地名大多与山相关,其中:群山为“山”,孤山为“岭”,低矮连绵的山叫“岗”“梁”;山与岗的斜面称“坡”“坎”“台”“坝”;山梁低凹处叫“垭”或“垭口”等。不少地名与水有缘,其中:两江夹地叫“峡”,河床较浅称“滩”,回水湾称“沱”,伸入江中叫“嘴”,小型水系叫“溪”“沟”等。据统计,重庆所有与山水有关的地名中数量最多的是“湾”,仅主城区就多达余处,直接体现了重庆山水环绕的地理特色。种类、内涵丰富的山水地名,构成了重庆地名的主体特色,这种极富自然属性的地名文化留住了重庆人的乡愁,也增进了重庆人尊重自然,眷恋自然的文化认同。

盐丹文化。重庆自古岩盐资源富集,汞矿储量丰富,截止年底全市探明盐矿保有量.24亿吨(折氯化钠),汞矿总量1.56万吨,分别位居全国前列,构成了早期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支柱性资源。早在多年前,巴人就聚居在出产盐卤与丹砂的三峡地区繁衍生息,他们善制盐、精铜冶,采丹砂、炼水银,北跨秦岭、南走吴越,联通滇黔川陕并远达珠江流域,开辟了“川盐古道”“盐马古道”“盐丹走廊”等贸易通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盐丹文化。历经几千年开采,重庆遗存了大量与岩盐、丹砂有关的遗迹,如彭水飞水井古盐泉、巫溪大宁盐厂、巫溪古盐栈道等,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在几千年盐丹贸易中,形成了一批因盐丹而兴的古镇,如彭水郁山古镇、石柱西沱古镇、巫溪宁厂古镇等,极富人文价值和旅游价值。

温泉文化。重庆“山山有温泉,峡峡有热水”,拥有世界顶级的温泉地热资源,年被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授予全球首个“世界温泉之都”。年,全市已探明的温泉矿点处,地热可采水量为每年5.6亿立方米,科学可开采量为每天40万立方米,仅主城区温泉资源可开采量就可与匈牙利布达佩斯比肩。早在年前,重庆已有北温泉兴建温泉寺及沐浴汤池的记载,早于日本最古老的有马温泉足足年。清朝年间,北温泉被冠以“第一泉”美称,呈现“北往南来山海客,温柔水力洗红尘”的胜景。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孔祥熙、林森等欣喜南温泉风光,纷纷在此修建公馆,赋予了重庆温泉更丰富的文化寓意。当前,重庆“五方十泉”已成规模,“一圈百泉”渐成气候,“两翼多泉”蹄疾步稳,全时、全域、全方位地挖掘、传承、发扬温泉文化正成为创都之后打好“温泉牌”的重要路径。

石刻文化。重庆石刻文化享誉世界,其中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摩崖石刻最令人惊叹。大足石刻是位于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主要分布于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山”的陡崖峭璧之间,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目前全世界发现的几百处石窟中,仅8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就是其中之一。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集佛教、道教、儒家造像艺术精华于一体,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著称于世,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世界范围内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洞穴文化。重庆岩溶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貌景观资源丰富独特,在湿热气候和地质活动作用下,碳酸盐地层分布区中的岩溶洞穴发育形成了数量众多、形态多样的洞穴遗迹。据统计,重庆已探明的岩溶洞穴总量在0以上,全市除渝中区外,各区县都有自然洞穴分布,不少洞穴作为自然奇观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如,奉节小寨天坑坑口最大直径米,容积1.19亿立方米,体积为世界之最;武隆天星乡汽坑洞坚井深米,地下瀑布高差米,均为亚洲之最;丰都雪玉洞“色自如雪、质纯如玉”,是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观测研究站和洞穴科普基地等。洞穴形成促成了洞穴文化的发育,已调查的部分洞穴中,发现了大量人文遗迹。如,巫山龙骨洞的“史前石器文明”;江津碑糟溶洞群抗击蒙军的地下古战场;万盛海孔洞的“地下飞机工厂”;三线建设时期重庆洞穴的“军事企业建设”等。据统计,我市目前已开发和具有开发价值的洞穴已达72处,随着国际洞穴联合会、重庆市洞穴探险协会等在市域内探险考察的不断深入,重庆洞穴文化将日渐丰富。

恐龙文化。重庆被誉为一座“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年首次在北碚区发现鸟脚类恐龙化石以来,全市已在24个区县相继发现恐龙化石60余处,其中不少是享誉世界的“明星恐龙”,如,当时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有“东方巨龙”之称的合川马门溪龙,目前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龙上游永川龙,侏罗纪时期最大单体恐龙化石墙云阳普安恐龙化石群等。其中,云阳普安恐龙化石群遗址世界罕见,共发现化石层17层,发掘形成米、高6-10米、展布面积约0平方米的原址化石墙,化石墙表面出露化石近块,为世界级规模的侏罗纪原址单体化石墙,科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极高。目前,全市已建成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恐龙公园(重庆桃源科普公园)、綦江博物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用以展示和科普恐龙化石,正在建设的云阳普安恐龙地质公园将打造恐龙科研科普基地、地质博物馆等,为研究发展恐龙文化打下了资源基础和平台基础。

玉石文化。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重庆是宝玉之乡、产玉之地。年,城口县首次发现了距今8亿年前的蛇纹石玉,以及大量海百合、珊瑚等古生物化石玉化形成的海宝玉,打破了重庆无玉的历史。年,江津区四面山北坡河谷地带发现大量品质上乘的石英岩河磨籽玉,因其均匀分布似金桂、似飞鱼等罕见皮纹,已自发形成一定的原石市场和雕刻艺术市场。中国地质大学原珠宝学院院长袁心强教授(翡翠国家标准制定者)认为江津玉属于典型的石英质玉,其特殊的皮纹和通透性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截至目前,已有重庆晨报、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媒体对江津石英玉进行了报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对其产地进行了宣传拍摄。目前,已陆续有玉雕工作者投入到重庆玉石的雕刻中,伴随玉雕工艺的兴起,宝玉石相关产业将蓬勃发展,逐渐成为重庆文化产业又一张“文化名片”。

地学文化。旅游地学是以地质景观资源为核心、服务旅游为宗旨,涵盖地质、大气物理、古生物学、地学生态环境、地学美学、地学景观等多门学科。随着重庆旅游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来渝旅游,人文背景的差异以及旅游需求品质化、中高端化的趋势,要求重庆旅游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和科学语言的传播走向国际,运用地学文化赋予产品新的景观价值,打造融科普、研学、体验、休闲、信息等一体的旅游地学点,建设现代旅游地学目的地。重庆开展旅游地学的基础非常好,有长江三峡、喀斯特地貌、恐龙化石群及大量的山川湖泊等。年,全市生态旅游地质资源大调查中普查新发现资源点个,初步圈定处具有开发潜力的区域。目前,全市已有的个A级景区里,主要由地学资源构成的景区有个,旅游地学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地学文化大有可为。

4重庆自然资源文化重要价值

重庆自然资源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形式开放包容,除上述特色禀赋以外,矿山遗址、地质遗迹、自然景观等也形成了一定的自然资源文化。在巴渝人民认识、改造、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自然资源逐步孕育形成的精神、观念、价值观,构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并与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和统战文化紧密联系、相互包容,共同展现出重庆的地位、形象、历史和精神。

彰显重庆地位。重庆地处西南交通要道,连接长江上游与中下游,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沟通滇黔川陕,联络珠江流域,内通外联的地理环境支撑了“盐丹走廊”“川盐古道”等古代贸易通道的繁荣发展,形成了抗战时期全国大后方的战略优势,新时代中国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重庆“两点”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展示重庆形象。重庆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城在山水间,山水在城中”,城市依山而构、临江而筑,恢弘大气、勃勃生机、美轮美奂,自然山水特色使重庆成为全球少有的“站立着的城市”,“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实至名归,“行千里、致广大”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见证重庆历史。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重庆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间留存下来的古盐栈道、万亩梯田、工矿遗址、温泉浴池等自然资源文化印记不胜枚举,孕育积淀形成的巴渝文化、移民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和统战文化等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共同记录着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资源情况和特色人文风貌,不断丰富和延续着重庆历史文脉。

显化重庆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人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重庆市人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的个性和文化”。这深刻揭示了重庆自然资源文化与多种优秀传统文化根同一处,蕴涵了巴渝文化的悠久厚重,开放前行,与时俱进;容纳了革命文化的英雄情怀,道义担当,敢为天下先;包含了三峡文化的喜山乐水,且仁且智,豪迈爽快等,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内容,共同展现了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的重庆精神。

5结语

重庆拥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当前仍在自然资源文化的认识、保护、利用方面存有不足,但良好的禀赋条件决定了重庆自然资源文化发展具有不竭源泉,我们要坚持顺应自然、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写意当代,扎实摸清文化家底,认真提升规划品位,积极创新利用机制,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深度挖掘、传承和发扬自然资源文化,才能更好彰显重庆“山魂之雄、水韵之灵、人文之美”,推动重庆山水颜值更高、人文气质更佳。

作者简介

熊仪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处处长,常年从事重庆市国土规划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相关政策研究。

贺艺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现为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处职员。

图片提供:摄图网、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blog.net/xfgzl/14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