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文艺评论第16期在苍茫的大地上轻盈
在苍茫的大地上轻盈的行走
——李维丽散文集《流淌的时光》浅析作者:一苇李维丽的散文集《流淌的时光》是关于云龙的散文集。云龙是滇西北县份,以山地为主,兼有澜沧江河谷地带。此地虽然偏僻而贫穷,却历史悠久,旧时盐业丰沛,有明代“云龙五井”、清代“云龙八井”之说,西汉武帝时置比苏县,“比苏”在白语里就是“盐”的意思,县境内的“沘江”在白语中也是“盐河”之意。盐业的兴盛带动文化的繁荣,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县域,写一部散文集,决非易事。就我有限的视野中,还没有哪位作家出版过关于云龙的个人文学作品集。因此,李维丽的《流淌的时光》难能可贵。
李维丽非云龙本土人,是个年轻而有锐气的女子,性情率真质朴。她能出关于云龙的散文集,确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我的印象中,女作家出书,必选满意的照片放置勒口或扉页,写段作者介绍,其中不乏溢美之辞。我虽是男性,亦不能免俗。而《流淌的时光》中没有作者照片,没有作者介绍,亦没有名家作序,不落俗套,特立独立,颇感意外,也令我对作者刮目相看。
轻盈,是李维丽散文的特质。原以为关于数千年古县的散文,应是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倚马万言,厚重而磅礴,此部散文却反其道而行之,文章大多篇幅短小、简洁轻快,适合快速阅读。初读不以为然,细读颇为赞赏。对于初谙世事的年轻女子,她目之所见,是眼前之景;心之所系,是眼前之事。她当然也知道云龙的悠远历史,也在文章中多处引用地方史,但历史不会成为她的行文负担。她不会穷根究底,作为年轻人,她需要的是轻松、愉悦、有吸引力,这也是“轻写作”、“轻阅读”何以有着众多读者的原因。《广州文艺》副主编张鸿曾在一次座谈会上坦言,她参加过两次在广州的作品签售会,周晓枫和雪小婵,两个不同的散文家。周晓枫毫无疑问是有影响力的“大腕”,签售会却门可罗雀。雪小婵当然是“轻写作”的代表,签售会人满为患是意料之中。张鸿认为,无论是周晓枫的路子,还是雪小婵的门道,都无可非议。那么写云龙的散文呢?可以向纵深开掘,可以选择有难度的写作,也可以选择适合普通大众接受的方式,这也不是问题。《流淌的时光》之“轻”,表现在文章短小、文字简洁,读来轻松愉悦。但这种“轻”却不单薄,反有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历史的厚重是用时光的漫长来丈量的,而作为个体的生命之轻,恰恰印证了时光之重,这应当是种写作智慧。同样,作为年轻的写作者,不必背上厚重历史的负担,他们需要的是现世的安舒。如果非要探讨“时光”这个问题,其实这只是人类的自我设限,对于宇宙而言,时光是无始无终的。
轻盈,还表现为简洁跌宕的语言。在《古道时光》中:“石头路,石块一块块挨挤着,石块与石块之间积满了尘埃。阳光照在路上,全都是光阴;雨点,落在路上,全都是故事。”在文字中,没有感到沧桑感,反而看到有个小女孩在盐马古道上蹦蹦跳跳的样子。在《初夏到旧州》中有段话:“夏天的雨说下就下,进屋,坐在凉席上,品茶,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塘水,只听见雨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眼前出现一棵向日葵。那真是一棵奇特的向日葵,安静地开在水塘边,花向着池面,也向着池边那个垂钓男子的背影。”简短的文字,却勾勒出几个层面,有近景,中景,远景。在别的文章中,“电报”式的短句子、简要的叙述、简短的段落经常出现,甚至一个短句就是段落。有点类似于散文诗的结构,段落之间有时没有明显的承接关系,这些都构成了李维丽散文的语言特征。其次,她的语言明白如口语,没有更多的修饰与词藻的堆砌与铺陈,大凡稍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能读懂她的文字。你可以说她的语言不够华丽,但恰恰这又是她的优势,给报纸和网络写文章,恰恰需要的就是明了。此外,她的文风质朴,如同朴素的山地女子,在她的句子里,很少用形容词或成语,很少用典,她直抒胸臆,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如同现在流行的口语诗。但她的文章与口语诗却有天壤之别,她是有话要说,而非“欲赋新词强说愁。”
参加大理读吧新书分享活动时的李维丽行走,是李维丽散文的基本状态。《流淌的时光》中绝大多数的文字,都与行走有关,是行走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在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到穿着破洞牛仔裤和帆布运动鞋的脚,在那些古镇、古村、古桥、古道上轻快地行走,走得毫不费力,走得随意自由。她的脚步,会在诺邓、顺荡、旧州、宝丰、苗尾的村巷中蹦蹦跳跳,也会在天池、大浪坝、志奔山跋涉停驻。她走过云龙那些古老的藤桥、彩凤桥、青云桥,去看临水而居的人,她还到团结喝佬倵茶,喝了杯热乎乎的茶后便已是冬天。她会到大达村的古戏台下听“吹吹腔”,感受白族戏剧的独特魅力。她会费尽周折到表村跟傈僳族人过“阔时节”。她进入傈僳族聚居区,一个叫“瓦窖靠”的村庄,坐在垛木房里的火塘边听那些老人摆古,看年逾九旬的老夫妻抽旱烟、吃桔子,他们寡言少语。她说,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小村落,那就是“安静”。离开安静的瓦窑靠,她又去澜沧江边拜访傈僳族学会会长,了解民俗文化。这篇叫《阔时节》的散文是《流淌的时光》里最长的文字,也是我最喜欢的文章。在文章里,我看到了热爱民族文化的年轻女性,她已有了自觉的探究意识,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寻找写作的门径,这无疑有利于她以后的写作与思考。
对百姓生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blog.net/xfgzl/1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