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巨婴病困扰中国家长已久,为何我们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收官,剧中武丹丹和朱露莎两个角色引起了观众的热议。剧中的武丹丹家境富裕,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她的种种行为被观众评价为“她不开心,就要全世界陪着她不开心”和“极端的作”。她为了离开自己不满意的寄宿家庭而污蔑房东偷钱,并因为自己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就在半夜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把房东吵醒。自己朋友的父亲给他做了早餐,别人好心请她来吃,她却由朋友父子亲密的样子联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幸,误认为父子俩故意向她炫耀,气得破口大骂并把早餐打翻。而朱露莎则是“公主病”的重度患者,在国内被父母过度溺爱,到了国外念书后,她以为所有人都该像她父母一样迁就她。第一晚入住寄宿家庭,她一会儿说自己不会用热水器,要房东帮忙,一会儿说房东的洗发水不是自己用的牌子,要房东重新帮她买,一会儿又提出自己有喝热牛奶的习惯,希望房东也帮她准备……有不少网友直言:“看到武丹丹、朱露莎就生气”;“太作了、作得受不了”;任性、矫情、公主病,是武丹丹和朱露莎的人设不讨喜的根源所在,而她们之所以会被观众如此讨厌,是因为大家生活中都见过像武丹丹和朱露莎这样的“巨婴”。他们虽然是成年人,却总像个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子,总是给别人添麻烦,还觉得别人理应当帮自己收拾烂摊子。就像朱露莎在犯了错后一脸委屈地说:“我只是个小女孩,你就不能原谅我吗?”所谓巨婴,即是指无法脱离父母实现独立的人。作家武志红在他的作品《巨婴国》中说:“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纵观当今社会现象,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如此缺乏一颗独立的灵魂?01你的孩子独立吗?在中国家庭的教育理念中,“独立性”是一个越来越常被提及的词语,虽然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但我们对于“独立”的定义却比较模糊。究竟什么才是独立?有这样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生活在江苏省苏北的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从小不在身边照顾,他许多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自己洗衣服、做饭、砍柴挑水。另一个孩子,是大家眼中的“神童”。他2岁就能认得多个汉字,4岁时自学完成了初中课程,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进行硕博连读。在我们眼中,第一个孩子生活上可以独立自理,第二个孩子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学习能力。这个时候如果我问,这两个孩子中究竟哪个孩子才符合我们心目中关于“独立自主”的定义,或许讨论的声音会莫衷一是。但答案是:这两个孩子都不具备独立的特性。我国教育学者邹晓燕将独立自主分为三个维度: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自我依靠是指青少年解决问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较少寻求他人的帮助。自我控制是指青少年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理性调节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任性妄为。自我主张是指青少年能够自己做出决策,有自己思考和评估的体系,不受他人意见的左右。再来看我上面提到的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虽然因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而必须学着自己照顾自己,什么活都会干,但也正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他没有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小小年纪便学会了逃学、打架。周宗奎等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中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组数据:36.8%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显示出较差的自制力;48%的留守儿童有欺骗撒谎、打架旷课等道德问题,对社会冷漠,缺乏责任感。而第二个孩子,是当年名噪一时的“神童”魏永康。他在20岁时被中科院劝退,不为别的,却是因为他的自理能力太差,不知道冷热该穿什么衣服、不修边幅、和同学无法交流,甚至自己连论文什么时候交都不记得。很显然,光是有足够的自理能力却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不能算独立;但反过来说,光有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大脑,在生活上却事事都要他人帮助照料,也不比第一个孩子强多少。这个结论或许会让家长们暗自心惊。因为在揭开真相之前,这两个孩子甚至称得上家长们眼中“独立自主”的典范。殊不知,就连这些父母眼中的“别人家孩子”都做不到我们口中真正的独立。由此可见,许多父母连独立的定义都尚不清楚,多半只是照本宣科般地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好孩子,不要总让父母为你操心。”有些父母总是困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独立,可如果连父母都说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孩子又如何能知道,如何能做到呢?02中国家长的矛盾心理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大热的名词叫做“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parents)”,用来形容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纵观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这种“直升机父母”所占的比例并不在少数。他们对孩子的管控可谓辐射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到做饭扫地、大到工作结婚,他们仿佛无一不想“插一脚”:·年发布的《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系列比较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父母是四个国家中最少认可孩子独立性、最少把孩子当做独立家庭成员看待的,报告中说,中国只有64.7%的父亲把孩子当大人看,而母亲的比例仅有50.7%。·在许多家庭中,父母认为让孩子参与家务会“耽误孩子学习”,因此从不或很少让孩子做家务,中国小学生每天平均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甚至有很多人一直到结婚前都从来没有亲手做过一顿饭。·在刚刚结束的高考志愿填报中,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考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达23.1%的受访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是父母给拿主意。·经常看到网友抱怨:上学的时候,家长严防早恋,管的比什么都严。大学一毕业,他们又急着催婚,难道对象都是天上掉的?确实,年龄在25到35岁的青年中,86%都曾有过被催婚的经历,这甚至演变成父母与孩子间的主要矛盾之一。……加拿大教育专家Deslandes的研究发现:高度依赖会阻碍青少年的自我需求,父母过多的卷入会负面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形成。但有趣的是,中国家长一边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周围,时时刻刻准备着替孩子解决困难;一边又希望孩子能够独当一面,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品质。上文中提到的“神童”魏永康就是在自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长大的,除了学习,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母亲代劳,连早晨的牙膏母亲也帮他挤好。在魏永康被中科院退学后,他的母亲难以置信自己优秀的儿子竟然无能至此,震惊下也痛苦地反思自己引以为傲的教育方式:“我心想,他将来长大离开我,人这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的,不晓得他已经形成习惯,改不过来了。”没有哪个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巨婴”,因为父母不能一辈子陪着孩子。难道父母管教孩子的初衷是希望自己离开后,孩子一个人在社会上连立足的基本能力都没有吗?显然不是的。心理学家DianaBaumrind将父母的教养归于四种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根据这一概念,魏永康母亲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家长都应被归类为专断型的家长。他们会为子女设计好蓝图,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并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然而,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常常会养成焦虑、退缩和不快乐的性格,研究显示,这些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中国的父母只是希望能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却殊不知自己寸步不离的守护造成了恶果。既希望孩子独立,又不想让孩子脱离自己的管控——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矛盾心理。03“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不能做“直升机父母”,难道就意味着要将子女放养吗?也不然。前文中提到的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显然是典型的放养,在Baumrind的教养矩阵中,这个孩子的父母属于“忽视型”的父母。而放养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在Baumrind教养矩阵中,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育方式。父母在允许青少年自己做决定、有自己想法的同时为其设立规矩。父母的权威来自于对孩子的尊重。在权威型家庭中,父母会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显示出对孩子的理解。换言之,孩子在专断型父母口中可能听到的是:“今天你要写十道题,写不完不许看电视。”但权威型父母却会选择这么告诉孩子:“今天是要写作业还是要看电视,你自己来选。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今天选择了尽情玩乐,明天就会面临交不上作业、听不懂老师讲课的风险,到时候妈妈可没法帮你。”看看那些“富过三代”的成功家族的育儿经,我们便会发现,这些家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取的也往往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年发布的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榜上排名全球富豪家族第一位,总资产达亿元的沃尔顿家族,在教育中最看重的就是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为了培养子女独立的个性,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煞费苦心地让孩子们打工,在商店里擦地板,帮助补充仓库货物。罗伯·沃尔顿回忆道:“父亲从来不干涉我们的想法,他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等你长大了再去吧!这是帮助我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股神沃伦巴菲特身家亿美元,在年的彭博亿万富豪榜上排名第3,然而他对自己的孩子却非常“抠”,甚至决定把遗产捐出去,不给子女留一分钱。巴菲特认为,要让子女懂得“不能依赖父母,必须靠自己独立生活”的道理。他的小儿子彼得酷爱音乐,在大学时曾向父亲借钱,但巴菲特一口回绝了,彼得只好向银行贷款20万。这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不仅要承担音乐室的开销,还背着贷款,与普通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区别,只能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追寻音乐梦想。最终,他获得了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的“艾美奖”。这些亿万富豪在教育子女时不会像中国父母一样事事都为孩子考虑周全,但他们更不是对孩子绝对的放养。他们秉承的教育观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培养。只有当父母认识到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才能够放手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像修剪树木一样,剪掉每一根多余的枝桠,把孩子修剪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正如《“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一书的作者JessicaLahey所说:“不管教”并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在一个大体的原则下,退后一步,给孩子成长空间,激励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体会属于自己的胜任感和存在感。这样孩子才能在脱离父母的那一天,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和智慧。04小结纪伯伦在诗中说:“你可以给孩子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总有一天,中国父母会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的避风港,而是孩子的枷锁。他们一面给孩子套上温室的伞,一面渴望着温室中能开出独立的花,最后只落下事与愿违的遗憾和终生的后悔。事到如今,有没有家长曾经扪心自问一句:“我为孩子预设的完美人生,他真的会觉得完美吗?”
上一篇文章: 建议女人这3类洗发水慎重购买,虽销量 下一篇文章: 孩子头发发黄用什么洗发水好成铭聊时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blog.net/xfggm/1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