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痰盂在海外大卖,上海这间北京百货还有
“对,帮我再送三箱痰盂过来。”23日午后时分,趁着做生意的空档,张乐华一边囫囵吃着午饭,一边跟供应商通着电话。
老张头发抹了油,梳得一丝不苟,金丝边眼镜架在鼻梁上,神色中透着一股干练与精明。
他的羽绒外套是修身款,整个人因此看起来很精神,他戴着一双与外套毫不违和的深色干净袖套。总之,只要老张往那里一杵,从上到下,就既有账房先生的气派,也有国营老店职工的体面。
北京百货商店开在石门二路北京西路口,张乐华是这家店的经理。
这两天,中国传统造型的痰盂在海外电商平台亚马逊热卖,作为冰桶、果篮登堂入室,成为高端摆件,其价格也一度卖到国内的六到七倍。
张乐华也想蹭一把热度吗?
一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痰盂都是上海人家里常见的用品。现如今,北京百货商店,是上海市中心难得可以买到传统造型痰盂的地方。
一个搪瓷痰盂售价68元。卖了几十年小百货的老张也是没想到,居然痰盂也能火一把。有朋友调侃他,“你可以靠卖痰盂发财了!”
张乐华不怕接朋友的话茬,在朋友圈发了“冰桶痰盂”图片,顺便打了广告:“这个我店里有,美国卖62美元。(约合元人民币)”
云淡风轻的字里行间,深藏功与名的“国货界扫地僧”人设被他拿捏得稳稳地。
对于痰盂从床底下被摆上餐桌这件事,张乐华倒不觉得稀奇,毕竟一个容器,可以有各种用途,方便实用是第一位的。
“有人这么看,有人那么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就建议一些顾客买铜的痰盂,当废纸篓用,放在客厅里,也蛮有腔调。”
卖精品国货柜台的店员潘春莲向记者科普,“铜的价格贵点,但是能用一辈子,不生锈的。”记者看到,铜质痰盂分黄铜和紫铜,每个售价分别是元和元。
外国人把痰盂摆上餐桌,在大部分中国人眼里终究有些黑色幽默,那店里的痰盂生意到底怎样?
张乐华的回答颇有底气:“痰盂销量么一直稳的呀,有时一天卖两三个,有时三四天卖一个。来买的人,跟外国这个事情侪伐搭噶额。动迁户是一种,还有不少老年人,他们晚上起夜,痰盂放在卧室里,那不是方便很多嘛,所以,这个东西总归一直有人需要的。”
至于为什么要让供应商再送些痰盂,张乐华说:“货源备足是我们的工作。我们顾客中老年人多,都要看你们报纸的呀,万一买的人一多,顾客大老远跑来没买到,那就是我们的失误了。”
“我刚刚买好一只带到公房,家里有老人还是需要的!”史月萍高声大嗓在旁附和,这个心直口快的上海阿姨是店里踞守服装柜台的销售老将。
“痰盂只是我们店里上千种商品中的一种,老百姓需要啥,我们就供应啥。我们供应的不少商品都是独此一家。”史月萍说道,表情很是骄傲。
在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中,杂货店也是烦恼咨询室,人们将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写在信中,通过牛奶箱传递给店里的人,然后得到答案,得到慰藉。
北京百货商店是很多上海人的“解忧杂货店”,不过,解的都是生活中具体而实在的忧。
北京百货商店的前身,是静安区百货修配商店。年公私合营,原来的小商小贩铺集合在一起,有了这家百货修配商店,那一年,张乐华刚出生。
北京百货商店卖的,大多是上海人用了几十年的国货品牌。狭长的店堂,各式小商品琳琅满目,码得整整齐齐。最便宜的是1元一枚的缝衣针,瓶胆去垢剂10元3袋、美加净珍珠霜5元2袋、10元一板的揿钮……还有蛤蜊油、海鸥洗发膏、蜂花洗发水护发素、张小泉剪刀、汤婆子、搪瓷烧锅……
进入电商时代,依然有老顾客坐车穿越整个城市,只为了来买“假领头”。
计划经济时期,做假领子都用边角料,不需要布票,这一发明证明了上海人性格中的绵密与细致。
现在,一年下来店里还要卖掉多只假领子,卖了几十年,价格从1.78元到如今30至40元,依然称得上价廉物美,甚至还被人引进去了日本。
今年冬天上海很冷,最热销的是40元一只的开司米“假领子”。张乐天敞开衣襟,“我自己就穿着开司米假领子”,说着他又翻出商标,“你看,‘北京百货’,上面都是打着我们店的品牌,这些都是我们特地找厂家定做的。”
摆满怀旧商品的店铺,没有时代浪潮汹涌向前的痕迹。顾客在这里笃悠悠选购,跟店员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菜价和八卦,说说笑笑间,好像回到七十二家房客家长里短的岁月里。
顾老伯想买把修脚小剪刀,特地先来打打样,“我先看看,看过心里厢就有数了。”记者问,“看了之后是打算到网上买吗?”顾老伯说:“还是要来这里买的。
这里货真价实,网上的万一不满意,买了退、退了买,太麻烦了。”
可是为什么不是今天买呢?也许顾老伯还是得仔细再想想,也许他总还要给自己一个明天再出门转转的理由。
在三尺柜台后站了44年,张乐华自信满满:“电商多商场多,老年人为啥愿意来?因为顾客对老字号有信任度。北京百货,全上海只有这一家。有什么老东西买不到,直接来北京百货。”
早已过了60岁的退休年龄,张乐华还是乐此不疲地守着这爿店。“我对这份工作有感情,老客人也需要这家店。我们的宗旨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家不做的生意我们做,在夹缝中求生存。”
北京百货商店如今已改成股份制,店里有10名员工,包括轮班的店员和采购人员。张乐华拿的也早已不是学徒时每个月17元8角的工资,谈到收入,他笑眯眯说:“现在当然好多了。”
在跟张乐华的交流过程中,顾客绎络不绝地走进店里。张乐华总是第一时间迎上去问,“需要买点啥?”然后干净利落地拿货、收钱。
每做完一笔生意,张乐华随即就在小本子上记下,顾客则可以选择现金或是电子支付,对于时下处处面临“数字鸿沟”的老年人,和习惯什么都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blog.net/xfggm/1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