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态第一篇先交学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第26则)。
按照这个逻辑正好是:先交学费,再学习,最后学成。先立,再守,后得。本篇先描述一下“先交学费”的概念。作为学习者,往往对老师有更高的期待,以义务教育为例,如今教师轮岗等全新的方式,让给曾经火热的学区房泼了一盆冷水,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学习者一方面要寻找更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努力珍惜跟随老师学习的机会。
说到学费,大家并不陌生,每次开学前把本学期的学费准备好,在班会上交给老师。兴趣班补习班也是如此,想跟着绘画老师学习素描,就要先交学费。狭义理解,学费就是钱,广义上,学费是一切可以创造机会但可能打水漂的投入。
从狭义上钱的角度理解,钱有个特点:任何人都需要。自己需要,老师需要,父母需要,路边卖水果的商贩也需要。它是能力与资源的等价物,把自己和父母都需要的钱交给老师,是希望学习到一些不了解的知识或者提升不具备的能力。交学费代表了一种心态:我想更好。
广义上讲,学费是可以创造机会但可能打水漂的投入,这份投入不仅仅是钱,更包括了时间、精力等一系列资源。比如去超市买白菜,花了钱是绝对可以把白菜带回家做晚饭的,但交过学费并非高枕无忧,并不能保证自己已经掌握了该学习的知识或应该具备的能力,这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高中学校里,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授课老师,同样的学费,拔尖儿的同学可以进入到很顶尖的名校,一些可能去普通本科,一些只能去专科。
所以,学费是提供一种机会,但也可能打水漂。再比如去肚子饿了去路边的餐馆吃饭,吃过之后付钱。但对老板而言,在第一位顾客买单之前,店面租金,桌椅板凳,食材工资这些都是“学费”,没有人能保证饭店干了只赚不赔,虽然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期待做生意,但想要有所回报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付出,也就是交学费。
把学费交给谁?是比交学费更困难的问题!就像读书的第一步不是读,而是选书。这个问题以后会专门来讨论。
教育上的学费相比于开饭店,有个特点,就是时间不可逆。孩子5岁了,不能再回到2岁时培养欠缺的能力。所以,教育上的学费,一定是早比晚交要更好。海克曼提出的教育投资回报与年龄的曲线关系清楚表明教育投资回报最大的是早期和学龄前的智力开发。
学费的来源其实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作为在校学生,大部分的学费都是家庭提供。但进入社会之后,学费只能是自己来负担,如果除去衣食住行等费用,所剩无几,则很难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获得更大的提高。这里面存在复利效应:如果收入高,同时有继续提高的意识,找专门的老师继续帮助自己锻炼一些核心能力,则与其他同龄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更强的能力可以创造更高的收入。成年人在懂得为自己赚取生活费之外,也要懂得为自己赚取学费。
回到标题,为什么要“先交学费”?这里涉及的是决心和相信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追悔曾经浪费过的时间”。如果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美好事物的价值都不能充分理解,全力珍惜。那么对于还没有获得过的知识和能力的价值,感受一定会更迟钝。这种迟钝会反映在决心和行动上,而耽误更多的时间。
虽然成年人的改变不像学生随着年龄的发育成长那样显著,更不像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但凡是教育成长都与时间有关。如果认准了机会,因为耽误了时间而错过,不如交学费让老师带领前进少走弯路。如果决心要完成、决心做好,就要尽量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不是耽误时间,制造不必要的困难。
同时,学费还是个相信的问题。人的大脑的思维无法真正反映出事物的真实面目,都是“各取所需”。就像每个用手确认大象形状的盲人一样,明眼人不能说他们言不由衷或故意隐瞒,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取舍。半信半疑之际,交了学费会走向相信,不交学费会走向怀疑。这是思维规律。而怀疑本身不创造行动,最多是原地静止,因为怀疑没有方向。但是相信具有方向,能够创造行动。所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勤而行之”是有方向的行动,而“大笑之”则不会产生任何区别于旧模式的新行动。
而一切结果都是行动之后才产生的,所以只有先行动,才能早点见到结果,而先行动的起点是先相信。
以上就是针对学生心态中的“先交学费”的描述,这个问题作为教育者可以给出更多合理的解释。但是作为学生自己,要清楚理解“先交学费”的意义。
欢迎您留下自己的想法。如果对话题感兴趣,欢迎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blog.net/xfgcf/1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