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药冰片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功能主治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用于热病神昏、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气血虚者忌服,孕妇慎服。

来源

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分机制冰片与艾片两类。

机制冰片以松节油、樟脑等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合成的龙脑;

艾片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大风艾的鲜叶经蒸气蒸馏、冷却所得的结晶,又称“艾粉”或“结片”。

性状

本品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气清香,味辛、凉;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本品在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应为~°C(通则)。

复方

①治急中风目瞑牙噤,不能下药:天南星(生捣为细末)、龙脑(别研)。上二味,各等分,重研细,以中指点散子,揩齿三、二十次在大牙左右,其口自开,始得下药。患者只使一字至半钱匕。(《圣济总录》开关散)

②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子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龙脑一钱。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如鸡头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汤下,少时心神便定,得睡,疮复发透,依常将息取安。(《经验后方》)

③治伏热在心,昏瞀不省,或悮服热药,搐热冒昧不知人,及疮疹倒靥黑陷:生梅花脑子(研)半字或一字。取新杀猪心一个,取心中血同研作大丸,用新汲水少许化下,未省再服;如疮疹陷伏者,温酒化下。(《小儿药证直诀》)

④治伤寒舌出过寸者:梅花片脑半分,为末,掺之。(《夷坚志》)

⑤治头目风热上攻:龙脑末半两,南蓬砂末一两。频搐两鼻。(《御药院方》)

⑥治头脑疼痛:片脑一钱,纸卷作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寿域神方》)

⑦治风热喉痹:灯心一钱,黄柏五分(并烧存性),白矾七分(煅过),冰片脑三分。为末。每以一、二分吹患处。(《濒湖集简方》)

⑧治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及久嗽痰火咽哑作痛:冰片五分,朱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钱。共研极细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外科正宗》冰硼散)

⑨治口疮咽燥:龙脑三钱,黄柏三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麦门冬汤下十丸。(《摘元方》)

⑩治内外痔疮:片脑一、二分,葱汁化搽之。(《简便单方》)

⑾治眼赤痛,卒生浮白翳:龙脑一分,雄雀粪一分。上件药,研如粉,以人乳汁一合,相合,调匀成膏,每以铜箸取少许点之。(《圣惠方》龙脑膏)

⑿治酒皶鼻,赤疱注上面脸者:脑子,真酥调涂敷。(《海上方》)

⒀治牙齿疼痛:梅花脑、朱砂。末,各少许揩之。(《濒湖集简方》)

⒁治鼻中息肉垂下者:片脑点之。(《濒湖集简方》)

⒂治烫、烧伤:冰片10克,银朱5克,香油毫升。先将香油倒入铝锅熬开,后把银朱、冰片放入,加热成红褐色,即成膏。将创面消毒后涂抹,一天一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文献摘录

1.《中药学》

本品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树脂加工品。也有用菊科植物艾纳香(大艾)叶经蒸馏后冷却所得的结晶品(称为艾片),以及用松节油等制成的人工合成品(称机制冰片)。

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经。

回苏开窍,清热止痛。

①用于神昏痉厥

冰片开窍回苏的功效类似麝香,但作用稍逊,用治窍闭神昏,两药往往配伍应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温热病神昏厥,以及中风痰厥、气厥、中恶、卒然昏倒等内闭症候。

②用于疮疡疥癣,口疮,喉痛及眼疾等症

本品外用有消肿止痛,且有防腐、止痒之效,主要作为外用,配硼砂、玄明粉,可治牙龈肿痛、咽喉红肿痛、口疮等症;如遇鼻塞流涕,用少量冰硼散吹鼻,可通鼻塞;其它如中医外科、喉科、伤科、眼科等外用方中多有配用本品。

①冰片辛香走窜,能通诸窍,内服能开窍回苏,类似麝香,故两药时常同用,如成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②本品性味苦寒,善散火郁。外用消肿止痛,且能止痒,所以又为外用治口疮、咽肿以及疮疡的要药。

2.《玉揪药解》

味辛,性凉,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去翳明目,开痹通喉。冰片辛凉开散,治赤目白翳喉痹牙疼,鼻瘜,舌出肠脱,杀虫消痔,开窍散火。

3.《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肺肝二经。主心腹邪气积聚,喉闭乳蛾,舌肿,痔疮,通九窍,消风气,明耳目,杀诸虫,解蛊毒。又主小儿惊痫,大人痰迷。

按∶冰片之辛,本入肺家,而肝则受克者也,故兼入焉。主治诸症,俱是气闭生热。而冰片则辛散之极,开气如反掌,故多用之,然亦从治之法也。世俗因其主用,遂疑其性寒,辄与麝香同用,以为桂附之助,独不计人身阳易于动,阴易于亏。丹溪之训,讵可忽诸。

4.《本草求真》

(香木)除骨髓内伏风邪自内出外

冰片(专入骨髓)。辛香气窜。无往不达。(汪昂曰。予幼时曾问家叔建侯云。姜性如何。叔曰。体热而用凉。盖味辛者多热。然风热者必藉辛以散之。风热散则凉矣。此即本草所云冰片性寒之义同。未有发明之者。)能治一切风湿不留内。在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然必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风在血脉肌肉间用之。反能引风直入骨髓。如油入面。故凡外入风邪变而为热。仍自外解得宜。若使火自内生而用此为攻逐。其失远矣。昔王纶云。世人误以冰片为寒。不知辛散性甚似凉耳。诸香气皆属阳。岂有香之至极而尚可云寒者乎?是以惊痫痰迷。(痫有挟热挟痰挟火挟惊挟风挟气。及精衰血耗气薄之异。)风果入骨。病应是治火郁不散。九窍不通。(如耳聋鼻喉痹舌出骨痛齿痛之类。)治应是行目赤肤翳。(冰片外点。正属劫药。如姜末烧酒洗眼之意。若误认为寒而朝夕常点。遂致积热入目。而增昏障之害。故曰。眼不点不瞎者此也。)审属风寒。病应外解。(用乳调点以拔火邪。从治法也。)他如疮疡痈肿。热郁不散。亦当用此发达。或令入油煎膏。或研末吹掺。然疮毒能出。不可多用。则真气立耗。而有亡阳之弊矣。更有目病阴虚。不宜入点。出南番。老杉脂。白如冰。作梅花片者良。但市人每以樟脑代充。

5.《本草分经》

辛香善走,体温用凉,先入肺传于心脾,而透骨通窍散郁火,辟邪消风化湿,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脉肌肉,辄用冰麝反引风入骨,莫之能出。

6.《本草便读》

其体温而用凉.其味辛而带苦.香能达窍.内能透骨搜风.散可疏邪.外可通经宣毒.(冰片出波斯等国.树脂也.一云深山穷谷中千年老杉未经伤损者.则有之.辛温香烈.宣窍散气.凡一切风痰诸中内闭等证.暂用以开闭搜邪.然辛香走窜之极.服之令人暴亡.惟外证点眼吹喉等药用之.或藉其辛散.或赖其香开耳.)

7.《本草备要》

辛温。香窜善走能散,先入肺,传于心脾而透骨,通诸窍,散郁火。治惊痫痰迷(东垣曰∶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脉肌肉,反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目赤肤翳(乳调日点数次。王节斋曰∶冰片大辛热,用之点眼,取其拔出火邪。盖火郁发之,从治法也。世人误以为寒,而常用之。遂致积热害目,故云眼不点不瞎者,此也),耳聋鼻息(鼻中息肉,点之自入,皆通窍之功),喉痹舌出(散火),骨痛齿痛(治骨),痘陷(猪心血作引,酒服或紫草汤服,引入心经能发之)产难,三虫五痔(王纶曰∶世人误以为寒,不知辛散性甚,似乎凉耳。诸香皆属阳,岂有香之至者,而反寒乎?昂幼时曾问家叔建侯公云∶姜性何如?叔曰∶体热而用凉。盖味辛者多热,然辛热必借辛以散之,风热散则凉矣。此即本草所云冰片性寒之义,向未有发明之者,附记于此)。出南番,云是老杉脂。以白如冰、作梅花片者良(以杉木炭养之则不耗,今人多以樟脑升打乱之)。

8.《本草经疏》

凡中风非外来之风邪,乃因气血虚而病者忌之;小儿吐泻后成惊者为慢脾风,切不可服,急惊属实热可用,慢惊属虚寒不可用;眼目昏暗属肝肾虚者不宜入点药。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blog.net/xfgcf/13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